欢迎访问天下甄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古代名人录古代名人录
一代英才皇子教读——甄松年

甄松年,字文森,号青圃,台山德行都(今开平石海)人。是舜河祖第二十世孙,为家中长子,有弟柏年、梓年、桂年、杞年。乾隆乙酉科举人,入都充内廷方略馆纂修。三年报满议叙知县。己丑年中正榜,授内阁中书,后充四库馆纂修缮书处分校官,钦差户部富新仓监督。乾隆己酉年中进士,升刑部江苏司主事。乾隆年间为皇子教读,再任嘉庆皇子的老师期间,与丞相刘墉知交。甄松年的继室阿娇是刘墉一生视为己出的义女。

甄松年个性秉直,不好逢迎,清正廉明,俭谦持己,一生两袖清风。所穿之靴,破则缝补,京官为之谚曰:“青圃靴”。教皇子读书时,更无倚仗其与皇上之关系而对族中子侄滥于提官封职。甄松年官途数十年,从未回过故里,桑梓日暮,他呈请辞职返乡。恩准之日,皇子赠对联于他,京中僚友纷纷相送。其中刘墉亲自将他送至广东梅岭,并书“仙集羊城邀暂住 恩沾凤阁待重来”一对联赠与甄松年作别。甄松年晚年病逝于故里,享年62岁。著《栏纲网》一书留给后人。他去世后,乾隆皇帝赐予御葬。墓地在今台山市三八镇密冲后岗,土名:盘龙越海。坟墓规模相当宏伟,两旁有石牌坊,并有一对石狮子守墓。墓内陪葬物除御赐尚方宝剑、金玉腰带、官服外,还有甚多金银、玉器、文物和其生前常用的玉箫、金杯、玉壶、书画和文房四宝等。可惜后来该墓碑盗,所有文物不知去向。(甄秀贞)

孙中山先生的挚友——甄永锡

甄永锡,1868年生,广东台山海宴镇鼠山大芰荷村人,是广东甄姓始祖舜河公旺北房至诚宗溢九房第二十三世裔孙。青少年时随祖父、父亲赴加拿大经商。时正值孙中山先生进行推翻封建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他积极响应,出钱出力,支持革命。他与陈树人先生等人组织美洲同盟会总支部,他任委员。

1906年至1909年期间,中国民主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从南洋群岛转战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继续宣传民主革命,被清政府的鹰犬跟踪追杀。一次,孙先生在加拿大向华侨发表演讲,一鹰犬混进华侨的队伍,坐在距离孙先生很近的前排伺机行刺。当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听孙先生演讲之际,该鹰犬突然抡起一把椅子砸向孙先生。坐右旁边的甄永锡机警敏捷过人,迅速扑过去用身体压住鹰犬,赤手空拳夺下鹰犬的椅子并与鹰犬扭作一团,后与蜂湧而上的华侨一起擒住了行刺孙先生的清廷鹰犬,保住了孙先生的生命。事后,孙先生随即住进甄永锡的家,与甄永锡同吃同住同睡三年之久。甄永锡成了孙先生的贴身警卫和私家厨师。又有一次,清廷鹰犬突然包围了甄永锡的秘密住处,甄永锡又机智地把孙先生藏在一只大保险箱里,再用厚厚的纸巾覆盖着,瞒过了一群鹰犬的眼睛,使孙先生又一次脱险。还有一次孙先生在英国伦敦被捕,被清廷通过英国政府准备押解回中国。情况危急,甄永锡马上出钱出力四处奔走,组织华侨火速营救,几经周折,终于得到孙先生的老师相助,才将孙先生营救出来,又使孙先生化险为夷。

1911年2月民主革命进入紧急关头,孙中山赴加拿大等国筹集经费。甄永锡不仅自己毫不犹豫地将祖辈、父辈以及本人经商的物业和财产变卖多次,将一笔笔资金奉献给孙先生。他还广泛发动华侨募捐,可谓倾尽全力支持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他马上回国追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宣传民主,宣传革命,深得孙中山的器重,视他为忠实的民主革命者。

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广东省省长陈树人委任甄永锡为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稽查。甄永锡在任四邑稽查期间,始终谢绝一切馈赠,本着天下为公的宗旨,为民办事,为民办好事。其中办撤销广州十三行封锁令一案,就被国内外商人传为佳话。(当时的“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的中心)

1935年初,甄永锡病逝于广州市,享年67岁。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即电刨指示陈树人代表国民党政府全权负责其殡葬后事。甄永锡长眠在珠江河畔的甘竹滩附近。

甄永锡身为高官却生活简朴。他病逝后,陈树人省长亲自负责清理其遗物。遗物仅是一只小铁箱,箱内只有一张相片,一枚同盟会会员的证章,十多枚金质纪念奖章,几本革命书籍。曾经是富商的甄永锡留给子孙的遗产只有两斗六分田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时,甄永锡家族也不过是“中农成份”,连“富农成份”都评不上。

1981年,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病重,她指示要会见甄永锡的后人,可见她与甄永锡的关系不比寻常。可惜,甄永锡的孙媳妇罗福球,曾孙甄锡沛、甄锡慰接到从北京到省、市、县、镇逐级转来的通知后,因被耽误未能及时成行赴京。三天后,孙夫人逝世。甄永锡的后裔因未能谒见孙夫人而深感内疚和终生遗憾。

至今,甄永锡的后裔在家的客厅仍悬挂着甄永锡的画像,以最传统的方式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自己敬爱的曾祖父。(甄秀贞 甄伟雄)

现代名医甄梦初

现代名医甄梦初,又名兆熊,号幹达。广东省开平县人,建国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在岭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甄老先生1909年11月7日出生在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台山县新昌新广里(今开平市),幼时在乡私塾及小学读书,他聪明好学,悟性甚高,熟读《论语》、《孟子》等,扎下良好的古文根底。祖父甄铨光从业于中医药。父亲甄显松,年青时在家从事经营药材买卖生意,1921年远涉重洋羁留英国,1924年得到同宗兄弟的提拔设法由英国转往美国开设医药店铺,并兼任中文报纸片编辑。母亲李瑞琴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她祖父更是当地骨伤科名医,自小跟随祖父、父亲认药辨药,精通医理,擅长用单味中草药医治骨外伤及用手法检查复位,精通碎骨接驳术。在家屋前屋后种中草药,用祖传医术帮助乡亲,不收取分文,惠及慕名而来的病员。甄先生耳濡目染,自小便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涉猎一些简单的医学入门典籍,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医道渐有所悟,医学志趣越浓,自此确立了继承祖业、悬壶济世的志向。

因老先生之父辈在广州及香港均有生意买卖,故老先生少年时期就于两地居住,1926—1929年期间分别在广州培正学校及香港圣约翰学校接受现代教育。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由于学习勤奋、医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广东中医专科学校还没毕业时,就得到校长陈任牧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诊医生。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开设医馆(各开一间医药馆,定时去开诊)。1935年在广州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赞寿堂药店开设分所。抗战爆发后,1938年秋广州沦陷,先生举家北迁辗转抵达战时省会韶关,于韶关市曲江东河坝中心路开设医药馆(可惜1944年被日寇烧毁)。

当时作为临时省会的韶关病员特别多,对待来医馆诊病的病员,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身份好坏,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危重病人优先依次诊治,有钱者随意付钱,穷人不收诊金还送医赠药。1944年韶关的医药界已感觉到中医药要科学化的工作,先生乃先作宣传,与当时名医江济时、江汉荣、李家任、吴粤昌发起创办《广东医药旬刊》,并任刊社董事和宗武组职务,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战时厉疫横行,韶关发生霍乱,医院缺乏,无法收治病员,先生又与社会人士倡议筹建广东方便医院,并带头积极捐款筹备。当时国难当头,鉴于天职所在,除完成医馆的工作,还义务担任广东方便医院筹备委员会医务组长、内科医师。1943年4月兼任该院医务科长。其时抗日将士缺乏医疗,先生毅然不顾安危担任韶关抗日医疗救扶队队长,行管理诊治业务之责。这期间先生因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医德崇高而名噪粤北,活人无数。所谓“医者之道,仁心第一,仁术第二。急病者之所急,体病者之情伤,务求心德一致,悯恤之心不可因人而异。”甄先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且以不论报酬之厚薄,出诊路途之远近而为病者所歌颂。抗战胜利后医馆在韶关民生路复业。1946年12月先生再赴香港九龙荔枝角道执业。翌年秋复回广州,先后在越华路、惠福路、解放路开设医馆。此时,广州最骇人听闻的是“肺痨”病即肺结核,当时的医药条件较差,得该病者唯等死。先生独创“铁破汤”,以中草药为主,价钱便宜,治疗效果显著,惠及广大病员。在解放前数年中,先生不仅治病救人,并热心于社会活动,先后兼任广州市人力车行业工会医务顾问、惠服区医务主任、广州市茶具粉面饼行业工会和广州市理发行业工会常年医席,均是义务出诊,奉行“一切为病者服务”宗旨。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先生为使自己的医术更精、医理更明,便多次到省、市中医院进修班及针灸班深造,以致医理学验更臻深化。1956年全国实行公私合营,广东中医院改名为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老先生应召入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工作,从此也结束了几十年的私营医馆生涯。愿随志就,从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国中医药事业。临床之余,首先认真研读古典医籍,开卷于《内经》、《伤寒》、《金匮》,继而于《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先生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要把书本与自己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论,又重临床,既重继承,又强调发展,敢于创新,在理论学术上多有发展。老先生不仅以医术服人,更以为人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深受群众赞扬和欢迎。在人才培养上,他也甘做人梯,无私地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给年轻的医生,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对医院的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78年甄先生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并荣获省政府颁发的首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和第四、第五届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业。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老先生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发荣誉证书以示嘉奖。

老先生在临床中善于寻求古训,博采众方。正如孙思邈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如此方能成为“大医”。他认为医者应兼取众长,补己之短,不宜只顾于某家某派;对于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成果一应汲取利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求新务实与时俱进的观点;应汇中西医医理于一炉,结合个人经验与辩证治疗将更能取效于临床。先生行医六十余载,长居岭南之地,浏览涉猎中医各门派著作,尤对岭南瘟病一派研究颇深,熟读叶天士、吴塘、王孟英的医籍,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他源于古籍,又不拘于古方,更有创意,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临证多取法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临证时,重视四诊、八纲,尤重舌脉二诊之变化;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治于临床的指导;治病重本,善抓主证分析,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疗效好,且善于采用疗效显著而易得的草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先生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医药救治疑难沉疴,主张用药简便廉验,以减轻患者负担。甄先生擅长内科杂病,不但擅治温热时病、肝胃等证,而且更精于痹症(及其类证)、痨证(肺结核病)的诊治。

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为我国中医药学术的继承、挖掘、发展以及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先生主要学术思想,作品包括1964年韶关地区卫生局中医学术活动的《肺结核的治疗体会》,1977年3月《中医临床》院刊的《痹症治验》,《老中医医案话选》的《痹症治验》,院内学术活动资料《结核球一例临床小结》,《中医临床》院刊第四期的《铁破汤临床应用》,1978年1月的《临症见解》的《穿海汤治疗痹证》(由广东省中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曾获1979年省科学大会奖。(张忠德 甄仲然)

推荐信息

天下甄氏组委会到灵寿甄朱乐村协…

[详细]
首届甄氏经济高峰论坛召开
奔赴万里访宗亲 凝心聚力新发展无极县委…
再赴唐县军城 重温甄氏亲情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甄洼村爱心企业家春节…
甄氏经济发展座谈会
同根脉 一家亲——定州贾村访亲
甄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筹备会在河北美术学院…
正定东杨庄宗亲疫情期间整理甄氏家谱
海内外甄氏宗亲大拜年
河北省新乐市南张村甄氏族谱恭请仪式
友情链接
天下甄氏网 | 海外网三农频道 | 中国好农民
 
Copyright © 天下甄氏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河北供求网 河北名企网荣誉企业-河北企业名录已收录 联系电话:13803116744 17732100804 联系人甄江海